开题阶段的资料收集

目录

一、中央文件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农产品 阶段性 供过于求、供给不足并存,农业 供给质量 亟待提高;
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 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
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
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二、陕西文件

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
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

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根本动力,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底线任务,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为谱写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1.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

苹果,猕猴桃,就是一大堆特色农业w

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加强科研机构、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加快研发适合特色种养业、丘陵山区的农林机械,继续实施农机深松整地项目。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等方面商业化育种,打造杨凌“种业硅谷”

3.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优势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强化监管责任、健全监管体系,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实行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监管、全过程追溯

4.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统筹规划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大力推行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等直采直销方式。推广延安市精准对接消费需求、实施苹果产业后整理的做法,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加快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鼓励大型电商企业在我省建设打造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一批田园观光类、民俗风情类、农业体验类、民宿度假类等特色鲜明的旅游名村和主题园区。

5.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研究制定我省扶持小农生产的政策意见。
围绕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把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力度与带动小农户的数量挂钩,鼓励将政府补贴量化到小农户、折股 到合作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
注:新型经营主体的资料见链接(百度百科

详细明了介绍:2017年06月05日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
开展联耕联种、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直接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生产托管,为小农经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
完善土地入股、订单带动等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
搭建多种形式的培训平台,以技术服务“110平台”为载体,把“土专家”“田秀才”纳入专家库,强化对小农户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

6.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太专业,似乎不好入手

7.推动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

很虚了

三、有趣的入手点:

1.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是什么?

所谓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当然强调的是“新”了,就是在农村新出现的生产模式,主要是指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和大规模经营、较高的集约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经营组织。

其中包括:
专业大户:生产的农产品较为单一
家庭农场:商品化水平较高,生产技术和装备较为先进,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生产效率极高
农民合作社:特点是分工明确,从生产、加工到销售都有专门的团队在做,其生产效率也因此得到提高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涵盖到整个产业链条,从农产品的种植与加工、仓储、物流运输、销售甚至科研都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都比较高

新主体的发展特点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六期)报告》

引进新设备、采纳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的积极性较高,尤其在研发投入层面具备优势。主要通过购买(最多)、租赁、政府补助、自己建造等方式获得设备。对经营主体的现金流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龙头企业是研发主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意识普遍较强,核心竞争力凸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涉农新技术研发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品引进重“优质”“抗病(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的品种更看重“优质”和“抗病(虫)”特征,对于是否能够增产并不过分看重

信息技术:总体而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了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应用比例由高到低的信息技术依次为APP等移动互联终端、农业物联网技术、办公自动化系统、基于大数据的市场行情分析和云计算、云管理平台,分别占有效样本的15%、14%、13%、11%和5%。

西部地区品牌知名度更高:品牌建设取得一定成果,知名度范围较广的品牌出现,展现出新型经营主体巨大潜力

计划较积极融资较保守: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营销方面的发展计划较为积极,但融资计划却较为保守

对政策支持有更高期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获得的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金融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新型主体与传统承包农户长期并存的态势:农业部将适度的土地规模界定为当地户均承包土地面积的10倍至15倍,这符合现阶段我国农情。我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所有农户的土地规模扩张,多数农户仍是小规模经营。在推进适度经营规模的同时,必须考虑传统农户经营可持续性的问题,这涉及利益联结机制问题。新型主体发展优不优,不是规模越大就越好,而是看联农带农的作用。

问题:
不同经营主体反映最多的就是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多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村道路、水利设施、土地平整等欠账多,不少农业投资者需要为此付出不菲的“补课费”。尽管在融资方面想了不少办法,但不少新型主体尚未树立起自己的信誉,融资能力差。同时,在农村搞产业离不开土地,用地难题也是一大瓶颈。一些农民合作社反映,设施农业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但备案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困局和支持

陕西省今年将启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计划

陕西金融业着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方面:
人行西安分行不断加大窗口指导力度,精准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该行先后下发了关于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和信贷工作指引,要求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银行制度,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支持一批、做强一批”的原则,鼓励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阶梯式、层次化金融服务。
要求各分支机构综合运用现有货币政策工具,对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和一定比例存款用于当地贷款考核达标的、贷款投向主要用于“三农”等符合条件的法人机构,合理增加其扶贫再贷款额度,优先安排部分扶贫再贷款额度用于支持法人机构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
该行省内分支机构联合农业部门对发展势头好、辐射作用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摸底,实行“名单式”管理,要求地方法人机构优先向名单上的主体投放扶贫再贷款。
部分分支机构还建立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监测评价报备制度,制定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查表,要求各主办银行每季末报备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据,及时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和急需解决的其他问题进行梳理,并对机构支持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为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陕西省内各涉农金融机构在不断加大信贷投入的同时,还结合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相继开发出“果商贷”“红枣贷”“阳光贷”“兴农易贷”等适合其金融服务需求的专属产品40余项,并探索运用产业链贷款,推行“金融+产业联盟+合作社+农户”“金融+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贷款模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强规模、提速发展,带动普通农户脱贫致富。
陕西省内各涉农金融机构还紧抓“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契机,通过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模式,探索推出“农地+龙头企业+农户”“农地+双基联动+农户”“农地+金融精准扶贫”“农地+信用”等信贷融资新模式,2017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较上年同期增长58.6%,较好地满足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需求。

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及生产特点,陕西省内各涉农金融机构进一步调整贷款执行利率,适当延长贷款期限.

有的金融机构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执行基准利率,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贷款执行基准利率上浮不高于30%的信贷政策;
还有金融机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单笔100万元以上贷款执行定价利率,并根据其对机构业务贡献度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
多数涉农金融机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常生产经营和农业机械购买需求,提供1年期以内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和1至3年期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支持;
对于受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提供3年期以上贷款支持;
对于从事林木、果业、茶叶及林下经济等生长周期较长作物种植的,贷款期限最长可为10年。

  在加大信贷投放和支持力度的同时,陕西省内各金融机构还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创新担保方式,构建风险缓释体系。宝鸡市以“财政+金融+担保”的合作方式,由市财政和财投控股筹资建立2亿元农业产业扶贫信贷担保基金,通过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为参与扶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提供融资担保,费用由财政补助、利息由财政贴息;陕西部分农村信用社积极与农民合作社对接,建立“信用社+合作社”担保合作机制,合作社将吸纳社员入股(1万元/户)建立的担保基金存入农信社,农信社再以10倍的担保比例向社员发放贷款,发挥基金杠杆效应,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积极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林权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大额订单质押、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业务,鼓励有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开展互助担保业务,对资信状况良好且符合相应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信用方式发放贷款,切实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层次融资需求,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质进展。”人行西安分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涉农金融机构

刚刚上面有一点矛盾:

明明有着贷款难,用地难的问题,
但是大多在融资计划上显得保守

发展计划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营销方面的发展计划较为积极,但融资计划却较为保守。
计划扩展销售渠道和增加市场推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别有59.21%和58.48%,
计划引进先进设备扩大经营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58.73%,

计划增加融资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仅为39.53%,
明确表示不增加融资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高达42.4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信心疲软。

收集资料:
风险:陕西银监局召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

罚单最多的陕西w:2018年一季度银保监会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分析

我们注意到陕西省农村金融机构一季度共接到62张罚单,数量远超其他地区,占一季度全国农村金融机构总罚单比例的27.8%,其中处罚相关责任人49名。大量罚单的背景是陕西、河南银监局在1月份依法查处了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质押贷款案件,对两地涉及该案的1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计罚款5250万元,并处罚104名责任人。陕西银监局对涉及该案的1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罚款合计5000万元,其中对陕西省11家县级农村金融机构罚款3600万元,涉及多名责任人。这一事实也反映了银监部门显著加大对违法责任人监管追责力度的趋势。

发生了案件:陕豫银行业金融机构质押贷款案件

作为银行占比最大的传统业务,农信机构信贷业务违规 所受处罚的数量最高,总计131单;违反审慎经营规则 是一类表述比较笼统的案由,很多违法违规行为都可以归入这一案由中,可能涉及信贷业务、票据业务、同业业务、内控制度,或无法区分到任何一类违法违规行为中。该案由紧随“信贷业务违规”之后,总计100单;内控管理及操作违规达到33单,处于罚单数量第三位,此类违规主要涉及到员工的个人操作行为,此次数量较大,又一次反映了监管机构加对违法责任人(个人)的监管追责力度加大;违规投资属于广义的同业业务范畴,从去年以来一直是监管部门的监管重点,此次达到25单,处于罚单数量第四位。违规授信、同业业务违规、违规处置/掩盖不良资产、贷款五级分类违规、票据业务违规这几种常见案由也占了较高的比例。

[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三届六次社员代表大会暨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18年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

5.12日:陕西省联社召开农信机构新一代信贷管理系统实务操作培训会

陕西凤翔农商银行成功实现“扫码”支付

陕西省联社召开全省农信机构2018年度工作会议

六点意见:
一是坚守市场定位,全面回归支农和服务实体经济本源。

二是坚守风险底线,综合治理各类经营风险。

三是强化成本核算意识,积极推进财务管理转型。

四是强化依法合规意识,切实规范经营管理行为。

五是强化主动跟进意识,确保新一代信贷管理系统平稳运行。

六是强化服务意识,持续提升普惠金融能力和水平。

2.逆城市化(我没调查)

综合以上的结论,我的题目想法

陕西是一个有众多传统农村的地区。农村发展的基础比较好,但是任何改革的推进也比较难。

如果对于那些只想扩大生产计划,没有融资需求的人来说,再多的贷款政策也难以发挥原本计划的作用。

同样的,涉农金融机构的风险也一样,如果在求量的同时,保证不了质,也只能事倍功半。用金融领域的杠杆效应发展农业,是否真的合理,这有待调研。

换一个角度想,农民有农民的想法,这和农村发展现状分不开。

首先、谈谈规模

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肯定寥寥无几,多数农户依然是小规模经营。因此要考虑可持续性的问题。这涉及利益联结机制问题。

新型主体发展优不优,不是规模越大就越好,而是看联农带农的作用。这个产业链条中,哪一部分才是牵动农民发展核心的脉络?

第二、再说政策支持

政策的金融支持力度够不够,这不能光看农民的需求(欲望无限),要考虑市场的需求。

现在讲究精准对接,还讲究电子平台(可以看二维码的新闻),可是这样做只是杯水车薪,而不是星星之火。但是却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在金融方面的支持

六点意见:
一是坚守市场定位,全面回归支农和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啥也没说)
二是坚守风险底线,综合治理各类经营风险。(基本要求)
三是强化成本核算意识,积极推进财务管理转型。(不能舍重就轻)
四是强化依法合规意识,切实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基本要求)
五是强化主动跟进意识,确保新一代信贷管理系统平稳运行。(具体操作)
六是强化服务意识,持续提升普惠金融能力和水平。

最近的会议也挺多,其实看了半天,主动跟进才是金融扶持政策的核心。大概现在也没有好办法。

实体市场和农户对接的怎么样?农户的收益怎么计算(股份制合作社)?农户的困局在哪?

如果是振兴,最重要的是考虑三产业的联合,做一条完整产业链,增加创收的渠道。

其实我还想查查看三产的情况……

坚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服务方向,开展普惠金融建设,全力支持乡村振兴。
积极推动零售业务,创新信贷产品,助力新旧动能转换,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担当社会责任,着力推动精准扶贫。

3.入手点3—乡村品牌化建设

以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各地掀起了一轮乡村振兴的新热潮:

有的地方从产业入手,兴修扩建大肆发展产业;
有的地方从环境美化入手,拆掉旧宅换新居;
还有的地方着力开发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旅游……

振兴思路大同小异

笔者不禁为乡村振兴的未来担忧,怕是又会出现“千城一面” 的状况。

那么,乡村振兴到底应该怎样实施呢?怎样才能真正做到解决就业、带动产业、打造经济富裕、安居乐业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幸福局面呢?

笔者认为:乡村振兴的过程应该是基于大设计的乡村品牌化过程

纵观华夏文明 5000 年发展史,中华文明深深植根于中国广袤的农村,农村的振兴恰恰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复兴,5000 年的历史造就了中国不同地域的文化、民风、习俗,不同的乡村已然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因此,乡村振兴只有以挖掘区域文化为切入点,以系统化、整体化的“大设计观” 为指导,通过环境规划、产业植入、到民生配套、富民计划、再到品牌开发和推广并最终形成区域品牌产品的全产业链思维,才能使乡村振兴真正落到实处,并同步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应该说:乡村品牌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

例如:日本的一村一品,就是通过区域产品品牌的发展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通过乡村产业的整体发展反哺品牌的发展,形成了乡村发展的良性循环。日本有 47 个行政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并借由每年 n 届的 D47(Design of 47 district )展览、市集为大众所追捧。另外,消费者热衷的产品到了生产地还能真切观赏产品的工艺生产过程,让人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不仅带动了产品销售,当地产业旅游也蔚然成风,成功的完成了农村发展的各类资源导入和汇集,为村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知乎的思路启发
要致富先修路是硬道理,楼主说的基础设施应该包含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这当然这是基础,想想山区农村农民能做什么

一般来说在农村不可能像大城市那样搞工业,没有基础,并且没有任何特色的普通农村估计也没有天然的自然资源招商引资,多半还是只能种植农作物或者养家禽,外加便利的交通就能够快速的输送到有需求的城市。

但是农民缺少技术和知识也不了解市场到底要种什么、养什么,这个时候作为省直机关的干部的你就可以在这方面去调查投入,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农村的环境适合做什么,鼓励农民种植什么,养殖什么,并且可以派相关技术人员下乡协助,再下政策把农作物的价格调上去(如果可以的话),并且对种植作物的农民进行相应的补贴(补贴是应该能够很好的鼓励农民去种植农作物的方式)。

当然每个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地方政策也不一样,如果有地方特色的话就很好,比如地方的特色美食、风景旅游等

所以,应当探讨农村的问题在哪?(逆向思维)

农村发展的环境制约

(一)村庄没有规划,旅游区配套设施建设缺乏

村庄建筑布局零乱、拥挤,地面肮脏,垃圾遍地、污水横流。

(二)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缺乏整治和保护

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污染,二是日常生活污染,三是水污染。

污染的原因

(一)农村垃圾发生了变化,缺乏有效的处置办法
(二)农民环境意识较差,政府缺乏宣传教育
(三)基层领导对农村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四)环保基础设施缺失,环境监管保障体系不健全

整治的建议

(一)政策法规先行,舆论宣传引导
提高城乡干部群众生态观念,形成全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二)基础设施先行,监督管理落实
重点解决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问题。
农民向社区集中,以便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净化处理

(三)整治生活污染,注重环境保护

目标

最终目标都必须使经济有持续稳定的发展,而旅游业新型农业是发展经济最好的项目。这些绝不是在市区内发展起来的,更广阔的空间是在广大的农村,或与农村紧密相连的大自然。

农村旅游资源除文化优势外,就是山水风光。(这个……有待探讨……)

特色商品可以开发,自然环境一定要保护,人居环境一定要美化,农业和旅游业都要恢复生态自然,只有清新、舒适,健康快乐,人们才愿意不辞路远、不辞辛苦地前来旅游,地方上新型经济才有可能蓬勃发展,试验区建设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袁家村相关(只是一个想法)

具体选择

这里面:环境规划、产业植入、到民生配套、富民计划、再到品牌开发和推广。我觉得每一条都有东西可以挖

环境规划和产业植入,更重要的还是产业植入的方式,其他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和调研的附加内容

我们喊口号要“一二三产业融合”可是具体的植入路径如何确定,这值得我们去调研(在我们能调研清楚的范围内)

我们本次实践的特点:和民俗不同,我们在调研这类有特点的村庄时,可以主要研究产业植入和发展的模式过程,而不仅仅停留在民俗和文化产业上。包括家庭作坊手工业,农家乐集群服务业,村庄或集体管理组织模式等。


本文链接: https://konelane.github.io/2018/05/17/开题资料收集/

-- EOF --

¥^¥请氦核牛饮一盒奶~suki